航空安全研讨:从重视情绪安全到实现航空安全
三味园范文网
2025-04-03
情绪、认知、调节与航空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心理的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艾比泰德曾言:“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安检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句“我检查过的护身符比检查过的人还多!”各种花样齐出,符不离身的现象形成了航空客运安全的新常态。不知道是否有人调查过这样一个数据:购买“航意险”的比率与随身携带“护身符”的比率孰高孰低?两者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却都是为了“安全着落”买单。如果“护身符”真的有神助能保生前平安,又有谁还会花冤枉钱去买生后的“航意险”?“护身符”的意义何在?不过是为了抚慰心理上的不安全罢了!
航空运输毕竟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寻求冒险和刺激而存在的,飞机定然会成为大众的交通工具。当人们一边必须乘坐它,一边又对其安全性抱有严重怀疑时,极有可能形成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航空业的发展。因此,重视旅客的心理安全迫在眉睫。
动物尚且有求生的本能,通过不断进化获得尖牙利爪用于战斗获取食物和生存。人类向往文明,用于战斗的生存本能在“武器”的发明创造中逐渐弱化。电影《93航班》中,四名劫匪仅凭一把陶瓷水果刀和一个假炸弹就劫持了一架载有四十四人的飞机,......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