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园范文网 导航

研讨发言: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味园范文网 2024-12-10 01:29:27

  研讨发言: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是20xx年乃至整个“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衔接过程中存在的基层组织建设不力、人才智力欠缺、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乡村文明不足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注重从政策、产业、基础设施、人才、乡村治理等方面入手,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进行科学的路径选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做好政策衔接。一是留出政策接口和缓冲期,保持扶贫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将政策支持对象由贫困村、贫困户向欠发展的行政村转移,巩固“两不愁三保障”的保障水平,跟踪脱贫人口收入情况,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健全低收入人群常态化帮扶机制。对现有扶贫政策进行梳理,强化扶持政策接续用于乡村振兴,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二是丰富现有政策内容。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决策议事机制、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事项跟踪办理机制、项目推进机制等,推动脱贫攻坚一整套有效机制办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与此同时,将农村低保兜底、医疗扶贫等政策纳入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积极构建多元参与、通力合作的乡村振兴大协作大推进格局。

  强化产业支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脱贫攻坚阶段,许多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但部分产业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在乡村振兴阶段,要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业现代化。首先,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再次,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形成多元化产业体系。最后,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力度,提升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产业兴农、品牌强农的目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虽然脱贫攻坚期间,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改善,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一是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打通农村交通“最后一公里”,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便利农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溉系统,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安全。三是加强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通过这些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当前,农村人才流失严重,高素质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一是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实施人才回引计划,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就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三是引进外部专业人才,通过政策激励和技术支持,吸引农业科技专家、企业管理人才等专业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四是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脱贫攻坚阶段,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在乡村振兴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二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引导村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四是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乡风民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这些措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研讨发言: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
链接地址:http://m.sanweiyuan.com/news/5688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三味园范文网 m.sanweiyuan.com

友情链接: 华博范文网 妙笔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