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青春选择:传承雷锋精神,书写奉献答卷
(2025年03月13日)
老师们、同学们:阳春三月,万物生长。站在新学期的起点,我们共同探讨“青春的选择”。有人问: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年轻人是否还能像雷锋那样纯粹地奉献?今天,让我们翻开《雷锋日记》,以新时代的视角解读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并用实际行动回答三个重要命题——“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奉献的坐标永远清晰”“青春的价值永远滚烫”。以下将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读懂雷锋日记:精神的火种,从不是“过去时”
《雷锋日记》不仅是一本记录个人成长的书籍,更是新时代青年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当今社会,尽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雷锋精神所倡导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无私奉献,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雷锋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无论是战争年代舍己为国的英雄事迹,还是和平时期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奉献的真谛。进入新时代,这种精神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脱贫攻坚战中,无数青年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为当地群众带去知识、技术和希望;在抗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这些鲜活的事例表明,雷锋精神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而是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
新时代背景下的雷锋精神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雷锋精神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助人为乐或志愿服务,而是扩展到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比如,许多青年科研人员致力于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环保志愿者通过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艺术创作者则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些努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价值始终未变,那就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心怀家国情怀,脚踏实地工作,就能成为新时代的“活雷锋”。因此,我们应当重新认识并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将其转化为指导自身行为的强大动力。
二、理性与情怀并存:新时代奉献的多重维度
有人认为,现代生活中存在“躺平”与“内卷”的矛盾现象,这似乎削弱了年轻人参与社会奉献的积极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新时代的奉献已不再是单一模式,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奉献路径。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不必苛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但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体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不必强求“蜡炬成灰泪始干”,但可以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同样,大学生群体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价值。在实验室中为攻克“卡脖子”技术付出辛勤汗水;运用专业知识设计实用性强的社区服务项目;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人关怀和支持,如帮助情绪低落的同学走出困境,或者在课堂上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与感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际上都蕴含着深刻的奉献精神。正如华为工程师在非洲建设通信基站时所说:“我们不是来当英雄的,但总得有人让信号塔立在荒漠里。”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奉献的本质——不求回报,只为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理性选择与情感驱动的结合
新时代的奉献强调理性和情怀的统一。一方面,需要基于现实条件作出合理规划,确保行动具备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则要保持内心的热忱,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清华大学“薪火计划”学员中,85%的毕业生选择投身国防、基层和重点行业,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这些领域对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B站上的“青年UP主”通过创作知识普惠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百亿次,说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播同样能够产生深远影响。
我校“乡村振兴实践团”去年为20个村庄设计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户增收300万元,这一成果展示了青年学子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效益。由此可见,奉献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可以通过具体行动逐步实现的过程。关键在于明确方向,坚持不懈,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三、写好青春答卷:让“利他”成为人生的“快捷键”
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精致利己”观念,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予以回应。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以不同方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奉献不仅能带来满足感,更能提升个人价值,实现自我成长。基于此,我向全体师生提出三点建议:
做“钉子”:深耕专业领域,服务社会需求
学雷锋钻研汽车维修的精神,我们要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扎下根、钉得牢。这意味着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努力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局。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临床实积累经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工程类专业的同学则可以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做“砖头”:灵活适应需求,贡献最大力量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往哪里搬。无论是乡村振兴、社区治理还是科技创新,每一个领域都蕴藏着无限可能。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主动了解社会需求,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加入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农村开展科普宣传;或者参与城市更新项目,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献计献策。通过这些实践,不仅可以锻炼自身能力,还能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做“蒲公英”:传播善意种子,扩大影响力
我们要像蒲公英一样,把善意传递给更多人。一次献血、一场科普讲座、一次反诈宣传,虽然看似简单,却能为世界带来积极改变。更重要的是,这种善举会激励更多人加入进来,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我校“爱心义卖”活动每年吸引数千名师生参与,筹集的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集体努力,我们可以让温暖的力量覆盖更广范围。
老师们、同学们!60年前,雷锋在日记中写下:“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今天,我们继承并发扬这一精神,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愿每一位青年都能在奉献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在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共同谱写新时代的辉煌乐章。
《在2025年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上的讲话:从雷锋日记到青春答卷让奉献成为青春底色》内容摘要:怎么写在2025年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上的讲话:从雷锋日记到青春答卷让奉献成为青春底色才能规避错误呢?以下是同大家精心分享《在2025年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上的讲话:从雷锋日记到青春答卷让奉献成为青春底色》开头语如何写,希望大家能喜欢,一起鉴赏吧,同时,你可在网站上搜索更多与《在2025年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上的讲话:从雷锋日记到青春答卷让奉献成为青春底色》相关的范例。在2025年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上的讲话:从雷锋日记到青春答卷让奉献成为青春底色相关关键词:青春 底色 答卷 课上 春季,怎么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修改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