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园范文网 导航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

三味园范文网 2024-12-09 10:08:43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回答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抓住人才工作这个关键环节,重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劳动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劳动者是具有能动作用的因素,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劳动资料之所以能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无一不是劳动者有效实践的结果。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本身只是通过与活劳动相接触而得以实现,因为这种活劳动扬弃这些产品的死的对象性”。他还指出:“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就没有用,就是废铁废木”。劳动过程中使用机器的只能是劳动者,没有劳动者有意识的活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就失去其价值,故而马克思强调:“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车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它们是人类的手制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由此而言,如果没有人的劳动创造,如果没有劳动者,社会生产只能是一句空话。劳动者是构成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劳动者,也就不存在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这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劳动者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高素质劳动者是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因此,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不仅是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xx-20xx年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各地积极响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劳动者的学技热情,提高了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国家还通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为劳动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我,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需求。

  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过程中,企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高素质劳动者成长的重要平台。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鼓励员工参与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不断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晋升通道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和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素质劳动者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素质劳动者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难题,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国家层面来看,高素质劳动者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高素质劳动者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为此,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高素质劳动者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培养格局。

  总之,高素质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充分认识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课题,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 》,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
链接地址:http://m.sanweiyuan.com/news/453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三味园范文网 m.sanweiyuan.com

友情链接: 华博范文网 妙笔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