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园范文网 导航

史学的人文传统与当代史学的人文关怀

三味园范文网 2024-12-04 00:56:03

  一、史学也要考虑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维度。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是否也应该做同样的思考呢?所谓人文关怀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这样一种精神对于历史学来说也是完全适用的。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先驱者的李大钊早就明确地提出过史学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历史学就是研究社会的变革的学问,即是研究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他认为:现代史学给了人们“乐天努进的人生观”和一种新历史观,可以“导引我们在历史中发现我们的世界,发现我们的自己,使我们自觉我们自己的权威,知道过去的历史,就是我们这样的人人共同造出来的,现在乃至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

  在当代西方史学中,关注人也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趋势。当代法国著名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他的新著《圣路易》翻译成中文后,他在专为中国读者写的前言中说:“本书中译本促使我关注声誉卓著和真挚友好的中国公众,因而,这是我十分珍惜的一个机会。”他所谓的“关注”中国公众,就是希望中国读者能够把西方的传记传统和中国的传记传统加以比较。他说:中国史学的传记传统至少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他要求中国读者能够进行“对比和互动”的阅读。因为对于13世纪的基督教会和中国社会这种自我封闭的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将使我们认识到:“对于远隔万里的两个社会来说,今天确有必要互相了解,因为相互了解能导致宽容、多元化和对历史记忆的和平比照,从而增进人类财富。”雅克·勒高夫在这里所表述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史学的人文关怀的很好的诠释。他希望中国的读者不仅了解中国的历史,而且能够通过与其他文明的比较,更加深刻地理解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二、史学的人文关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人文关怀的理念同样有着深厚的根基。从孔子的“仁爱”思想到孟子的“民为贵”观念,再到宋明理学中对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强调,都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些传统的思想资源为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例如,孔子曾说:“仁者爱人”,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更蕴含了对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深切关注。孟子则进一步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不仅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认可,更是对统治者应尽职责的一种警示。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史学工作者应当深入挖掘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指导当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三、史学的人文关怀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史学的人文关怀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术研究的范畴,而是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历史教材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事实。在文化传承方面,许多地方通过举办历史文化节、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等方式,让普通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历史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此外,在社会治理中,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被广泛借鉴,如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历史元素,既保留了城市的独特风貌,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在政策制定时参考历史案例,有助于避免重蹈覆辙,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国际交流,深化史学的人文关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变得更加频繁。因此,史学工作者应当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加强与世界各国同行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研究项目、学术会议等形式,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结语

  总之,史学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一种学术追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它要求史学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的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史学工作者应当深入学习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史学的人文传统与当代史学的人文关怀 》,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
链接地址:http://m.sanweiyuan.com/news/394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三味园范文网 m.sanweiyuan.com

友情链接: 华博范文网 妙笔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