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园范文网 导航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措施

三味园范文网 2024-11-30 01:29:37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大学生越来越普及。在这种形势下,存在于大学生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也愈发多见、手段愈发复杂。因此应从各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犯罪的关注,从而对其犯罪心理进行研究,有效采取防范措施。本文从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形成及特征着手深入分析,提出预防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相应措施。关键词:大学生 犯罪心理 防范措施

  青少年是一个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转换阶段,而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社会知识的群体,在大学校园的环境里进行着他们社会化的进程,处于未完全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对社会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有着独特的敏感和深刻的内心体验。虽然他们的年龄已届成年,但从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来看,他们的心智还尚未成熟,易冲动、情绪难以自控、行为过激等使得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因此解决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的问题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因素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心理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任何因素对个体的作用总是通过早先形成的心理特点,通过个人当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而起作用的。大学生犯罪心理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在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在其不成熟心理、畸形需要、错误的价值观等内在不良因素的驱使下形成的。

  (一)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在因素。

  学校因素。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完善的管理机制有助于大学生实现步入社会的平稳过渡。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做事容易冲动,缺乏社会经验,感情比较脆弱。大多数高校都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可选可不选的选修课来开设,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工作开展的并不令人满意。如参与咨询的学生数量较少,咨询效果不佳,甚至存在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的情况,认为寻求心理咨询是软弱的表现,导致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此外,一些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体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对个体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中,家庭因素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暴力、家长过度溺爱或放任不管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形成不良的性格特质,如自卑、偏执、逆反等,这些性格特质容易诱发犯罪心理。同时,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如过度保护、忽视情感交流、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等,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其犯罪的可能性。因此,家庭在预防大学生犯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外部因素。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些社会现象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传播,可能误导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导致其行为失范,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和虚拟性,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部分大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犯罪动机。此外,社会治安状况、司法公正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进而影响其行为选择。因此,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净化社会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重要保障。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征

  大学生犯罪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冲动性和盲目性。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不稳定状态,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做出冲动的行为。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判断力,部分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往往缺乏冷静思考,盲目跟风,容易被不良分子利用,成为犯罪活动的参与者。因此,针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这一特征,需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2. 模仿性和从众性。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从众心理,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群的影响。在校园内外,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可能会引发效仿,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特别是在网络空间中,部分大学生可能因为好奇或寻求刺激,模仿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尝试违法行为,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抵制不良诱惑,避免盲目跟风。

  3. 反社会性和对抗性。部分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庭、学校等方面的负面因素影响,形成了反社会心理,对社会规则持怀疑态度,甚至产生敌对情绪。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更容易违反社会规范,挑战法律权威,甚至采取极端手段解决问题。因此,对于这类大学生,除了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导外,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其重建对社会的信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措施

  针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基础,通过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明白违法的后果,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学校应将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邀请法律专家、道德模范等走进校园,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解答疑惑,分享经验,激发大学生学法守法的热情。

  2.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部分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力度,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确保其得到有效治疗。

  3.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家庭是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抗压能力,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方面,应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净化社会环境,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社会各界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平台,帮助其顺利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4. 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学校应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同时,应加强网络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引导其文明上网,理性表达,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

  总之,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有效遏制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构建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大学生犯罪预防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措施 》,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
链接地址:http://m.sanweiyuan.com/news/3168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三味园范文网 m.sanweiyuan.com

友情链接: 华博范文网 妙笔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