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园范文网 导航

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心得体会

三味园范文网 2024-12-01 10:25:38

  日前,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召开学习会议,集中学习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谈认识、谈感想,撰写心得,广泛参与到学习《意见》精神座谈讨论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发言。通过集中学习,加强了对《意见》精神的学习领会。新形势下,要做好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就是要深刻领会、提高站位,做好贯彻学习;深悟细思、把握要点,围绕中心推进;分析形势、有效落实,确保实施效果。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一要深刻领会、提高站位,做好贯彻学习。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抓好《意见》的贯彻学习,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领会、全面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实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整体部署,进一步组织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意见》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把党的劳动教育作为推进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工作的“金钥匙”、破解教育系统发展过程各种难题的锐利武器。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谋划、科学部署,在各校、各年级、各班开展劳动学习园地专题培训,建立劳动教育学习线上主阵地,引导广大师生入脑入心,学有所悟、感同身受,不断增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全面打造教育工作者劳动教育理论武装的“加油站”,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

  二要深悟细思、把握要点,围绕中心推进。要认真把握《意见》涉及的五大条十八小条具体要点,围绕中心工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为根本”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即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同时,《意见》还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旨在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因此,教育系统需要将这些要点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例如,可以通过开展校园劳动周、劳动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同时,还要注重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结合语文课教授劳动诗歌,结合历史课讲述劳动模范的故事,以此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要分析形势、有效落实,确保实施效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实施不仅是对学生个人成长的促进,更是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贡献。为此,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将《意见》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实施和监督,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其次,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劳动教育设施,配备必要的劳动工具和材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劳动实践环境。再次,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探索创新劳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定期对劳动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和完善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最后,要注重家校合作,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共同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又要紧跟时代步伐,赋予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劳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最终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
链接地址:http://m.sanweiyuan.com/news/326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三味园范文网 m.sanweiyuan.com

友情链接: 华博范文网 妙笔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