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园范文网 导航

读《在人生道路上:师昌绪自传》心得体会

三味园范文网 2024-12-09 16:41:06

  读《在人生道路上:师昌绪自传》心得体会

  近日,区党工委组织部组织开展“党员读书月”活动,结合近期我的读书学习,我想简单谈一下我对读书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师昌绪先生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荣获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人生道路上:师昌绪自传》记录了师老走过的90载风雨人生路。读后感慨良多。

  献身科学矢志报国。1948年,师昌绪先生留学美国,此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金属材料学研究,是当时被美国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经过回国斗争运动,他成为美国政府同意放行的首批中国留学生之一。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冶金学家M柯恩教授曾经挽留他说:“你如果嫌现在的职位低、赚钱少,我可以帮你争取!”师昌绪平静地说:“不是这个原因,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需要我”。1955年,师昌绪先生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并服从中国科学院分配,来到沈阳从事物理冶金研究。当时的沈阳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中国科学院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金属研究所,师昌绪先生在研究所里整整工作了30年。期间,他领导研发的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研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师昌绪先生本人也被誉为“中国高温合金之父”。

  师昌绪先生的回国之路不仅是一段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篇章。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无数像师昌绪先生一样的海外学子,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他们的选择,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师昌绪先生在自传中多次提到,他的回国决定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鼓励和支持。这种来自党和国家的关怀,更加坚定了他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决心。

  在沈阳的30年间,师昌绪先生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积极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他深知,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此在科研之余,他始终关注着青年人才的培养。在他的带领下,金属研究所逐渐成为国内材料科学领域的领军机构,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科学家。这些年轻科学家在师昌绪先生的指导下,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更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他们研发的新型材料和技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师昌绪先生的科研生涯,始终贯穿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他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政策制定和科技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他多次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评审和决策,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20xx年,他与其他几位院士共同提出了一份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建议书,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份建议书的出台,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昌绪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也体现在他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上。他深知,科技的发展不仅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还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他在科研之余,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赠图书,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还多次到基层调研,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解决民生问题出谋划策。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使他在社会各界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在《在人生道路上:师昌绪自传》中,师昌绪先生不仅回顾了自己的科研生涯,还分享了许多人生感悟。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时代的机遇和社会的支持。他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他还告诫年轻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在人生道路上:师昌绪自传》,我深受启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以师昌绪先生为榜样,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在人生道路上:师昌绪自传》不仅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一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光辉篇章。师昌绪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态度,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让我们携手并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读《在人生道路上:师昌绪自传》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分享整理。
链接地址:http://m.sanweiyuan.com/news/527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三味园范文网 m.sanweiyuan.com

友情链接: 华博范文网 妙笔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