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会年度工作安排,我委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和专业优势,在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我区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实地视察了X、X、X等科技创新机构,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区科技局和X高新区管委会有关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及代表、企业和高校专家的意见建议,全面了解我区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产学研融合的基础更加扎实
强化主责意识,坚持把产学研融合发展摆到加快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全局中,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构建支持产学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夯实融合基础。
一是强化制度支撑。结合区情实际,研究出台了《X区加速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区的若干政策举措》、《X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行动方案(202x—2025年)》等文件,规范引领产学研融合有序发展。累计建成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孵化载体57个,基本形成“一园一巷两湾区”的产城发展格局。
二是强化考核激励。发挥在产学研融合中的统筹抓总作用,坚持把产学研融合发展与区“创新活力榜”考核同步推进,加强部门街道板块间互通融合,协同规划产学研融合发展总体任务,做到责任共担、工作联动、资源共享,形成全域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改善产学研融合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融合发展服务质效和覆盖面,持续提升财政支持力度,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重点科技企业全覆盖走访,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矛盾。实施金融助企行动,召开科技金融赋能创新企业对接会,协助260家科技企业申请科技贷款,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产学研融合的内涵得到提升
坚持聚焦区域资源禀赋,突出产学研平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凝聚资源力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坚持校地企联动。开展“百校对接”活动,依托X、X等院校优势,推进校地企一体联动,举办X区校地企融合创新发展大会,成立X区“校地企”人才引育战略联盟,举行“十里X十校同台”校地企融合创新发展大会,激活产学研融合源头活水,拓展产学研融合途径。
二是坚持创新引领。依托区域高校优势,成立“X”,与X持续共建X创新湾区和X,与X和X共建武器装备轻量化创新协同中心,促进了创新资源整合、力量融合、人才聚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三是坚持做强主体。突出产学研融合中企业主体地位,抓住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科技企业成长为主线,充分发挥区域大院大所、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以科技型企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专精特新企业为标杆的科技企业梯队。202x年,全区高新企业申报3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年评价超1300家,新研机构及关联带动企业营收全年突破X亿元。
(三)产学研融合的效果充分彰显
扎实推动产学研融合,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核心技术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能量动力。
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出台《X区加快推进赋权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措施》,强化产学研融合政策激励,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多层次科创孵化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对接,促进技术交易,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南京莱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相关企业创新人才参加202x年“省成果转化”项目和产学研项目申报,24家企业申报项目成功入选,获得省、市技术成果转移支持资金近3000万元,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
二是加快推进技术攻关。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产学研融合,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的融合支持力度,创建X、X等省级新型创新研发机构,4家企业成功申报X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企业入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库。组织X、X、X等8家新研机构申报省、市新型研发机构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南京X入选X省人才攻关联合体,推动产学研融合走深走实。
三是加快融合品质提升。着眼创新引领,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航空、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融合平台建设力度,X高新区与X、X、中电科55所、28所等22所国内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13家,累计孵化引进企业195家,集聚院士5名,202x年1-6月新研机构及关联带动企业实现营收21.35亿元,X、X联合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创建创新联合体。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区在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一)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部分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尤其是在政策宣传解读、实施细则制定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X区加速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区的若干政策举措》虽然已出台,但在具体操作层面,部分企业反映对政策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困难,导致政策红利未能充分释放。
(二)创新资源分散
区内各类创新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尚未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导致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关键技术领域,缺乏有效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限制了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尽管我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实际转化率仍然偏低。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市场风险高等问题,制约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四)高层次人才匮乏
高水平创新人才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但我区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现有人才政策在吸引力和竞争力上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区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五)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尽管已经实施金融助企行动,但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仍有待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不够灵活,信贷审批流程繁琐,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针对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多元化融资渠道还不够丰富,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推动我区产学研融合发展。
(一)优化政策环境
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建立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内容。简化政策操作流程,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操作性,确保企业能够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二)整合创新资源
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打破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对接。探索设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三)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成果的中试放大和产业化应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设立专项人才基金,用于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我区。
(五)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科技企业的信贷产品,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融资门槛。积极引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多元化资本,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建立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分散企业融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科技金融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我区产学研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关于区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内容摘要:《关于区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开头怎么写,供大家阅读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区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相关关键词:产学研 调研报告 融合 情况 发展。以上美文仅供写作参考学习,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