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也更加强烈。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作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奋力谱写高等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一、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必须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组织实施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程,推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完善高校思政体系和铸魂育人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方向,源源不断为和国家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1. 思政课建设与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用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的重要阵地。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的理论根基。必须不断深化对新时代的创新理论的规律性认识,紧紧抓住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关键环节,以的创新理论引领思政课建设,充分体现其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思政课建设要与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加快构建以为核心内容的教材体系,确保教材的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要义和实践要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高校学生从实践中学理论、从成就中汲取力量、从文化中找到共鸣,自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
2. 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聚焦思政引领力,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大思政课”要善用现实资源,近年来,“田野里的思政课”、“车间里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创新形式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走进乡村、企业、街巷,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需求,在社会实践中坚定信念、锻炼本领、增长才干。把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当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新征程上,要不断延展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带领学生感应时代脉搏,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可感的场景、案例、故事,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得更深更实。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育人功能,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紧密结合、协同育人。建强思政教育数字空间,以信息技术赋能,推动思政课内容革新、方法革新、样态革新,为高校学生搭建校内校外协同、线上线下贯通的育人机制,不断拓展立德树人的空间和渠道。
二、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之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高等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坚定不移推动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1. 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是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赋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强化高校内部监督机制,确保权力运行透明、规范、高效。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和科研创新能力增强,推动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
2. 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育人方式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行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鼓励高校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避免唯分数论的现象。,积极推动在线教育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3. 创新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创新是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方面。应积极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建立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基地等形式,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持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4. 完善保障机制
完善的保障机制是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支撑。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高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薪酬分配制度,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发展支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评价改革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量化指标、忽视综合素养等,亟需进行系统性改革。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应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等功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1.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应摒弃单一的量化评价标准,构建涵盖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实际成效。在评价主体上,引入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包括同行专家、学生、用人单位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加强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过程的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2. 强化分类评价
分类评价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途径。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型高校,重点考核其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突破等方面的贡献;对于应用型高校,则侧重于其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实施分类评价,引导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排名竞争,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3. 推动评价结果应用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还应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高校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激励高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对于表现优秀的高校,在资金投入、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对于存在问题的高校,则督促其限期整改,确保评价工作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信息发布机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增强评价工作的公信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应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弘扬高尚师德,树立良好教风。通过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严格师德考核,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重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2.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更新知识结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支持教师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3. 激励教师创新发展
激励教师创新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动力源泉。应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设立专项奖励基金,表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完善教师晋升机制,打破职称评审中的论资排辈现象,为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支持教师创办科技型企业,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奋力谱写高等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理论文章: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内容摘要:大家是否知道写理论文章: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的格式?小编为您细致收集了关于《理论文章: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免费格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一起鉴赏一下,您可以进一步查找更多相关内容《理论文章: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相关的范例。理论文章: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相关关键词:高等教育 激发 改革创新 活力 理论,格式怎么写,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让写作变成一件轻松的手工活。。